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唐卿张桂山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宋: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完整章节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骑驴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热门小说《大宋: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》近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捧热潮,很多网友沉浸在主人公张唐卿张桂山演绎的精彩剧情中,作者是享誉全网的大神“骑驴”,喜欢军事历史文的网友闭眼入:“当然,要不怎么卖高价。你就说能不能雕。”王石琢磨了半天才说道:“没试过,不过我可以试试。”“那行,今天咱们先解石。”拿出锯弓,主仆两个人开始哼哧哼哧的干起来。等狗子也过来了,三个人就轮流上手。就在张唐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东京开封府。国子监直讲赵师民回到家后,坐在中堂里大发雷霆:“承恩侯......
《大宋: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完整章节阅读》精彩片段
张唐卿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,这才跑了几百米就累的不成样子了,可见以前张唐卿是多么的瘦弱。
王蓉从外面进门后,张唐卿问道:“你父亲可好些了?”
“好多了。”
“从家里拿些吃食送过去。”
“谢谢少爷。”
王蓉见张唐卿没其他吩咐了,就进了厨房做饭。
张唐卿回到卧室后,盯着昨天晚上创作的临江仙摆件效果图出神。
按照张唐卿的理解,这个摆件没有半年是不可能完成的,但现在家里面临经济危机,最好是先雕刻几方砚台卖,解决了温饱问题,再想着发家致富的问题。
如果继续用普通的红丝石,肯定卖不上价,最好的法子是用极品红丝石雕刻。
张唐卿量了一下红丝石的大小,完全可以在石头的四周截下大概十方砚台大小的原石。
王石蹲在张唐卿身边,好奇的问道:“少爷,你打算解开?”
“对,这四周用不到,先解下来做几方砚台。”
王石也像模像样的用手丈量了一下说道:“这四周鼓出的部位,有五指厚,倒是可以做成几方砚台。”
张唐卿好奇的问道:“你懂雕刻砚台?”,随即,张唐卿恍然大悟,“对了,你父亲是张氏那边的第一刀,你肯定也会。”
“会是会,不过只是粗雕。”
张唐卿从屋里拿出红莲砚的图样问道:“这个你能雕吗?”
王石一看到图样,立刻惊为天人,“这里是镂空雕刻?”
“当然,要不怎么卖高价。你就说能不能雕。”
王石琢磨了半天才说道:“没试过,不过我可以试试。”
“那行,今天咱们先解石。”
拿出锯弓,主仆两个人开始哼哧哼哧的干起来。
等狗子也过来了,三个人就轮流上手。
就在张唐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东京开封府。
国子监直讲赵师民回到家后,坐在中堂里大发雷霆:“承恩侯这个奸臣,只知道迷惑圣主,和妖后联合欺压众臣,明日,老夫定要参他一本。”
下人们战战兢兢的站在门外,谁都不敢触霉头。
赵师民自从中进士后,一直在外为官,直到头发白了一半,才在宋观和王尧臣的举荐下入京,当了这个劳什子从六品的国子监直讲,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五六年没有得到升迁。
这时候,赵府唯一敢捋赵师民胡须的,只有他的小儿子赵谦。
“父亲,青州来信了。”
一听到老家来信,赵师民才感觉好了些。
“可是家里有事?”
“不是,是张桂山的信。”
赵师民想了半天才想起来,张桂山是自己当年在青州当教授时收的徒弟,不过已经三四年没来往了。
赵师民一伸手,赵谦赶紧把信筒递了过去。
赵师民确认了一下火漆的完整性后,打开了信筒,先掉出来的是一封信。
“恩师顿首,劣徒桂山敬问恩师安,自上次科举一别已三载,然桂山在科举一途……”
前面的全是废话,如果你张桂山再次中举,肯定已经到京城参加省试了,怎么可能会给我写信?
后面,张桂山竟然重点推荐他的儿子。
赵师民也没当回事,一个十几岁的孩子,能作出什么好的文章或者诗词?
当看到张桂山竟然用的是澄心堂纸时,赵师民感觉事情可能不简单,因为他一直有个习惯,只要是拜在他门下的学生,临别时,他总会送一张澄心堂纸,如果能作出好的文章或者诗词,才能用这张澄心堂纸呈送给他,他也会帮着学生们扬名。
缓缓展开卷轴后,映入眼帘的并不是特别出彩的飞白。
赵师民的呼吸越来越重。
“谦儿,备轿。去王相的府上。”
赵谦见父亲双目赤红,好像喝了两杯女儿红一样,“父亲,您没事吧?”
“没事,抓紧备轿。”
“天色已晚,是不是等吃过晚饭后再过去?”
“吃什么晚饭?为父已经饱了,是真的饱了啊,好文章真的能让人有饱腹感啊。”
赵谦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,立刻出去安排轿夫。
赵师民双手捧着卷轴,好像捧着一堆金银元宝一样。
一出堂屋门,立刻把卷轴递给长随,“仔细收着,千万小心。”
跟随赵师民十几年的长随知道,老爷又碰到了稀世珍品。
赵师民一步三摇晃的出了大门。
长随轻声问道:“老爷,要不要换了衣服再去?”
赵师民还穿着官服,头上戴着乌纱帽。
但赵师民已经等不及去换衣服了,“无妨,速去王相家。”
赵师民家住在东京外城的西水门附近,而王曾却住在内城的梁门附近,距离有点远。
“前方可是赵大人的轿子?”,一个中年人对着赵师民的轿子大声问道。
赵师民一听,哈哈大笑道:“是王益王子善吗?”
“正是,请叔父安。”
“子善,你这是去哪?”
“家父请叔父过府一叙,侄儿正要去叔父府上呢。”
赵师民大声说道:“正好,我也要找王相,前面带路。”
王益三十岁左右的年纪,长的玉树临风,风度翩翩,倒是有王曾三元及第的风采。
奈何也只是有风采,学问上,照着王曾差了不啻十万八千里,如果不是靠着王曾荫庇,肯定在老家修理地球呢,怎么可能如此人五人六的和众官员结交?
抵达王曾府上,赵师民不等王益领路,就疾步往王府走去。
“你家老爷在哪?”,赵师民问王曾的管家。
“赵大人,我家老爷正在中堂。”
赵师民小跑着往中堂跑过去,边跑边喊道:“使相,使相,哈哈,今日我有好文章与你分享,乃是我的徒孙的楹联,读来让人精神大振,哈哈。”
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被叫做使相,王曾在斗倒了丁谓,送走了主动请辞的冯拯后,终于一步登天,成为了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中书门下平章事,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宰相。
而王曾正在书画案上摇头晃脑袋的吟诵: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”
王曾并未抬头,或者说他根本就没听到赵师民的呼唤。
而张唐卿虽然瘦弱,但个子高,还有点风度翩翩的味道。
如果不是林家大郎暴毙而亡,估计这时候的王柔已经嫁作林家妇。
王家和林家是有婚约在先,在没有解除婚约之前,王柔名义上依然是林家未过门的媳妇。
这是王柔的悲哀,也是宋代妇女的悲哀,可这却是男人的天堂。
过了南阳河桥,到了东阳城,马车缓缓的停在了一个高门大院门口,上面写着“王府”。
“王府?益都县有王爷?”,张唐卿想了半天,也没想清楚益都县什么时候出了一位王爷。
片刻功夫,婵儿拿了一叠交子出来。
“我家小姐说,以后有了好诗词和好砚台,只管送到王家,不用去市井售卖。”
张唐卿一惊,王家?这是当朝集贤殿大学士,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曾的老宅?
“是,唐卿记下了。”
张唐卿接过钱就上了驴车。
王石看着张唐卿的眼里冒星星,一个红丝砚就卖了九百贯?少爷太厉害了。
反倒是狗子一点反应都没有。
如果有人跟你说,这是一千万,对有钱人来说,要计算一下一千万能干啥,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一千万和一百万一样,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,他们想都不会想这是多少钱。
九百贯,按照购买力来说,相当于九十年代的九十万人民币。
驴车到了书信摊子旁边,张唐卿掏出了一百文钱递给朱文英,“兄台,打扰你做生意了,这当做补助吧。”
朱文英没接钱,而是施了一礼说道:“不要钱,只希望以后公子再售卖绝佳好词时,在我这小摊子上就好。”
张唐卿哈哈笑了起来,果然,哪个朝代都没有笨人啊,不要小看了古代人。
“如你所愿。”
“谢谢张公子,在益都县有什么事,一定要和我说一声。”
张唐卿忽然说道:“买房子也行?”
“当然,我和很多牙行有合作关系,买房子也可以。”
张唐卿忽然来了兴趣,本来就打算在宜都县城买房子,现在手里的钱差不多能买,那还等什么?等父亲从南方回来后,就可以直接搬到县城了。
“如果我想买一个阳河边上前铺后宅的院子,需要多少钱?”
朱文英思索了会说道:“在售的有两套,都在南阳城,一个五百贯,一个七百贯。”
“两套宅子有什么区别?”
“房间数都差不多,都是两进的院子,临街的是商铺,但位置不同,一个是在城墙边,一个在中间地段。”
“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七百贯的那套?”
朱文英嘿嘿笑着说道:“牙行要抽成,公子要知悉。”
“多少钱?”
“十抽一,包手续和房契。”
百分之十的手续费,也就是说要给牙行七十贯的手续费。
“这么高?”
“整个益都县都是这个价,要是东阳城里的宅子,是十抽二。”
其实宋朝对于百姓间的买卖有非常好的保障,买房子有牙行,买人也有牙行,所有的牙行都在官府备过案,都是官府同意的,所以,牙行很正规,收费也就高。
也可以不经过牙行买卖,但被人骗了,也只能自认倒霉。
张唐卿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,不敢自己去买房子,最好还是经过牙行。
“带路。”,既然决定要买房子,那就别拖拉,越拖房价越贵,因为整个大宋朝最好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,房子只会增值,肯定不会降价。
房子并不远,走了不过一盏茶的时间,就在河的南岸看到了一个挂着出售牌子的沿街商铺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