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深空阅读网 > 现代都市 > 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崇祯朱连后续+全文
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崇祯朱连后续+全文

文盲写小说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,是网络作家“崇祯朱连”倾力打造的一本军事历史,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,小说内容概括:“老天爷玩我啊,好不容易穿越一次,竟然穿越成了崇祯!”更惨的是,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,这可如何是好!看着大明江山,看着后宫佳丽三千,他舍不得,真的舍不得。为了保住大明血脉,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,于是,他杀奸臣,杀内讧的奸臣,杀投敌叛国的奸人……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,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,谁知情节发生变化,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,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?他:“儿啊!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,大明保住了!”...

主角:崇祯朱连   更新:2024-12-17 10:09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朱连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崇祯朱连后续+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文盲写小说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,是网络作家“崇祯朱连”倾力打造的一本军事历史,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,小说内容概括:“老天爷玩我啊,好不容易穿越一次,竟然穿越成了崇祯!”更惨的是,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,这可如何是好!看着大明江山,看着后宫佳丽三千,他舍不得,真的舍不得。为了保住大明血脉,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,于是,他杀奸臣,杀内讧的奸臣,杀投敌叛国的奸人……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,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,谁知情节发生变化,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,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?他:“儿啊!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,大明保住了!”...

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崇祯朱连后续+全文》精彩片段

“嗖!”

“嗖!”

太快了,崇祯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。

等他反应z过来才发现,自己身上的罩甲被箭矢擦边而过,箭矢余威不减射中了旁边的王承恩。

罩甲是明朝皇帝特有的服饰,与后世的马甲有些相似,主要是骑马、射箭的时候穿,轻便,有一定防护能力,且活动不受影响。金色为主,红色为辅,上绣祥云龙纹,威严不可直视。

“啊!”王承恩被箭矢射中了屁股,他捂着屁股惨叫一声趴到了地上。

“有刺客!”

“护驾护驾!”

“保护皇上!抓刺客!”

不等被王承恩惨叫声结束,勇卫营的兵士已经将崇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。

刀剑出鞘,弓弩上弦,虎视眈眈的看向四周。

别说箭矢,就是一只蚊子都飞不进来。

勇卫营自成立以来战功无数,但这些战功与他们无关,而是来自孙应元,周遇吉和黄得功那些在外征战的袍泽们!

他们留守京师多年,没有立功的机会。现在机会好不容易来了,岂能轻易放过?

光天化日朗朗乾坤,竟然有人刺杀当今天子!


他要的就是这份忠心和勇气。

“不知陛下所为何事?”

“刺杀一个人。”

“不知是何人?”

“是朕。”

“嗯?”李若琏以为自己的耳朵坏了,他抓了下耳朵再次问道:“陛下恕罪,臣刚才没听清。”

“朕让你刺杀朕!”

“啊!”李若琏如遭雷击,他不可置信的抬起头看向崇祯,看清对方的那张脸后,身体向后一仰整个人摔倒在地上。
李若琏自知失态,急忙手忙脚乱的爬起来重新跪好,不停地磕头:“陛下恕罪,臣有失礼仪,求陛下恕罪,恕罪。”
“臣在锦衣卫任指挥同知一职,锦衣卫乃皇帝亲军,只效忠陛下一人。就算给臣天大的胆子,也不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,求陛下明察。”李若琏以为崇祯是在考验他,第一时间表明忠心。
“你想抗旨?”崇祯质问道。
“陛下,臣宁愿违抗圣命也不能做出如此不忠之事。”李若琏声音颤抖,语气却斩钉截铁不容反驳。
崇祯微微皱眉,他在脑海中快速思考对策,片刻后说道:“你不刺杀朕,朕怎么杀那帮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?”
“不杀那帮伪君子,钱从何来?”
“没有钱怎么拯救大明?”
“其中的厉害,你明白吗?”
见李若琏誓死不从,崇祯开始解释。
“朕让你刺杀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,朕以此为由戒严京师。抓凶手的任务自然而然的会落到你们锦衣卫手上,谁是凶手还不是你说了算?”
崇祯的一番话让李若琏茅塞顿开,他不由得暗暗佩服:计谋原来可以这样用。
“陛下,臣听懂了。但是臣不敢,陛下乃九五之尊,若臣失手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“你不会真想杀了朕吧?”
李若琏急忙磕头:“臣不敢。”


“万岁不可!”左中允李明睿第一时间跪倒,“太子年少,尚不能监国,不如万岁亲行!”
李明睿负责记录太子起居,以他对朱慈烺的了解,此子尚不成气候。别说朱慈烺,就是朱由检本人去了也不一定斗得过南京六部官员。
“李明睿你好大的胆子!让万岁南迁是周平,宋高之陋计!你就不怕偏安一隅的局面再次出现吗?大明不是宋朝,不能把江山一分为二!万岁与我等固守京师才是万全之策!”李邦华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据理力争。
“万岁,当务之急是团结军民固守京师!流贼虽巨,但京师城坚炮厉,只要固守三五日,各地勤王之师到来后流贼自会退去。太子一旦南行,人心必乱,不利守城。此二人亡我大明之心昭然若揭,万岁应该治他们的罪。”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出班说道。
给事中虽然是七品小官,权利却非常大,可以监察六部,弹劾百官,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批复。
属于皇帝的近臣。
否则以他七品的官职,根本没资格上殿议事。
“臣附议!”吏部左侍郎沈维炳走了出来。
“臣也附议!”兵部尚书张缙彦站了出来。
兵部尚书站队表明态度后,朝堂上的争论立刻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。
崇祯数了数,朝堂官员分为三派。
在左都御史李邦华的带领下,近两成官员联名上奏希望皇帝守京师太子去应天府。万一北京守不住,大明朝还有半壁江山。
以李明睿为首的人认为太子年幼,去应天府担不起大事,不如皇帝本人亲行,放弃北京。
支持光时亨的人占了五成,在兵部尚书的鼓动下,他们都认为北京城守得住,皇上和太子都不能走,走了会造成心军心不稳,百姓慌乱,不利守城。
三种观点都有道理,三伙人在皇极殿内争论不休。
还有一些人不发表观点,可能是佛系,也可能在观察朝堂的局面,伺机而动。
起初众人商议的还是朝堂之事,不多时,就变成了人身攻击。
“万岁,李邦华在此关键时刻提出南迁,实乃妖言惑众,按律当斩!”光时亨说道。
“光时亨鼠目寸光,妄为天子朝臣,德不配位应砍了他的头。”李邦华反击。
“万岁,此时若是不走,等流贼围城想走也走成不成了!”李明睿再次劝道。
“肃静!”见众人吵得差不多了,崇祯让王承恩出声制止。
他看向内阁首辅魏藻德,问道:“内阁什么态度?”
魏藻德左右看了看,慢悠悠出班拱手说道:“内阁还未商议妥当!”
“呵,”崇祯冷笑,“你们几个立刻商议。”
历史上,魏藻德早就做好了叛变的准备。
他说:像我这样的有才能的人,李自成必然会奉我为座上宾,好吃好喝的伺候着!
所以,魏藻德并不想让崇祯得逞。
按照他的规划,崇祯和三位皇子都留在北京。如果守住了京师,这天大的功劳里有他一份;如果京师失守,崇祯和三位皇子便是他投降大顺的投名状。
同样也是一份天大的功劳!



“朕是大明天子,天下的百姓都是朕的子民,京师百姓也不例外。为父母者本应如此,王卿不必多礼。”崇祯的声音很平淡,有种波澜不惊的感觉。

“是陛下!”

“朕还有件事需要你做,这件事若是做好了,便是天大的功劳!”

“陛下请讲。”

“开春在即,劝课农桑之事准备的如何了?”

顺天府衙管的事很多:掌京府之政令,宣化和人,劝农问俗,均贡赋,节征徭,谨祭祀,阅实户口,纠治豪猾,赈恤穷困,清录罪囚。

中国历代君王都很重视农业,每到立春之日都会举行春耕大典,虽然对帝王来说只是一场仪式,对于官员和百姓来讲却意义非凡。

春耕大殿之后地方官员需要巡查劝农,必要时还得提供帮助。

见崇祯问政,王庭梅再次陷入沉默。他行云流水的跪在地上,双手举过头顶恳求道:“陛下,臣有罪。现流贼将至,京师治安混乱,臣最近忙于缉拿贼人,劝课农桑一事暂且搁置了。”

崇祯在心中叹了口气。

京师尚且如此,下面的州府得乱成什么样子?

官府不表态,老百姓有地也不敢种。辛辛苦苦劳作半年,到丰收的时候被官府一锅端。

这样的结果谁还敢种地?

有那些时间不如去干点别的,就算要饭也能多要几个月的饭。

“罢了,这不是你一人的错,恕你无罪。”

“谢陛下。”

“王卿可知道洋芋(土豆)?”

“臣知道,此乃上等菜品,寻常百姓无资格享用。”

“知道就行,王卿的任务是让京师百姓广泛种植此物,宫中可免费育苗提供播种。”

“这...”王庭梅张口结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

皇帝要把御用之物分享给普通百姓,简直闻所未闻!

陛下为什么这么做?

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吃吗?

可是爱吃也不能天天吃啊,就算天天吃也吃不完呀!

他不敢多问,只能领旨:“臣遵旨。”

“行了,办好这两件事朕给你升官!”

“谢陛下!”

离开顺天府衙,崇祯再次松了口气。

大明朝摇摇欲坠,若想扶大厦之将倾必须考虑的非常全面。

老百姓为什么造反?

往简单说只有一个字:饿!

天灾人祸弄的他们吃不上饭,老老实实当农民只有死路一条,跟着李自成还有一口饭吃。

小冰河时期不仅温度低,还有干旱。

土豆耐寒耐旱,成长周期约八十到一百天。淀粉含量极高,最适合在干旱的北方种植。

而且土豆的病虫害相对较少,一旦丰产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。

眼看皇城就在不远处,崇祯想起一件事。

他转头问王承恩:“王承恩,知道李若琏去哪了吗?”

“陛下,出宫前臣刚好遇到了李同知,他说陛下交给他一项绝密任务,不等说完便急匆匆走了。”

“哦!”崇祯随口答应道,

等等……

崇祯后背开始发凉,难道李若琏会趁现在搞刺杀?

他这么着急的吗?

也对!

李若琏是个聪明人,他绝不会去皇城里刺杀皇帝。

一事守卫皇城的勇卫营和锦衣卫不是吃干饭的;二是刺杀的锅得想办法甩到别人身上。

出入皇城都有记录,搞不好会搬石头砸自脚。

他不会真的想杀自己吧?会不会失手?他会用枪还是弩箭?

射偏了咋整?

霎时间,崇祯心中变得十分复杂。

他骑在马上想晃动身子躲过刺杀,却又怕晃动身体的同时李若琏动手误伤他。

纠结...后悔...不安等各种情绪将他笼罩。


崇祯眉毛皱了皱,三句话可谓滴水不漏,他终于领略到内阁首辅的厉害。

与此同时,也动了杀心!

作为穿越者,他何尝不知魏藻德的心思?

崇祯点点头,示意所有人回归本位。

他看着众人,目光渐冷:“众卿刚才所言,朕都听到了。有些人说的话是有理有据,有些人则是一派胡言!”

“光时亨,你说京师守得住,怎么守?说来听听!”

光时亨眼珠一转,说道:“京师有百万之众,召集十万百姓肯定能守住城池。”

崇祯阴沉着脸问:“如何召集?抓壮丁还是募兵?抓壮丁就不怕他们临阵倒戈吗?募兵钱从何来?军饷可以拖欠,粮饷呢?难道让百姓带着干粮守城?”

在崇祯皇帝一连串的问号攻击下,光时亨的脑袋瞬间一片空白,他结结巴巴的说道:“这...钱粮是户部的事,臣只说策略。”

崇祯大怒:“好,朕现在就提拔你为户部尚书,你若是没有对策,朕就砍你的头。”

崇祯并非真正发怒,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完全勾不起他的怒火。

他这么做是为了引魏藻德出手。

光时亨是小卒,他身后的魏藻德才是大BOSS。

光时亨吓得连忙跪倒在地:“陛下息怒,臣...臣也是为了朝廷。”

崇祯冷冷一笑:“光时亨你是聋子吗?朕已经封你为户部尚书,请说出你的对策!”

听到那个请字后,光时亨真的害怕了。大明朝没有几个活人能承受起崇祯的请字,有也不是他。

他跪在地上以头撞地:“陛下恕罪,臣不该在朝堂上胡言乱语,请陛下息怒!”

崇祯看着跪地求饶的给事中光时亨,心中仅存的一点怜悯也消失不见。

如果光时亨死不认罪,崇祯会因为他硬骨头而放过他。

毕竟大明末年的文臣早已没了风骨,好不容易出来一个,不能灭种。

可是,他的骨头也是软的。

崇祯摆手让光时亨退回本位,现在时机不到,一会再杀也不迟。

他扫视众臣,悠悠说道:“朕非昏君,自天启七年八月继位以来,天灾人祸不断!本欲中兴大明,奈何天不遂人愿。今流贼猖獗,建奴放肆,人心不稳,京师难守!”

“朕,很失望。不止对自己,对你们也很失望。”

“臣等该死,上不能与君分忧,下不能解百姓离苦。”内阁首辅魏藻德跪倒请罪。

事可以不做,但样子该做还是得做。

“臣等有罪!”众臣跪倒一片。

“都平身吧。就依李邦华之计,太子,永王,定王,六宫内眷以及内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,其余人等与朕固守京师,等待勤王之师。至于去往南京的官员名单,就由李邦华来拟定吧。”

崇祯早就想明白了,无论历史还是现实,摆在他面前有且只有三条路。

守,逃,谈!

首先排除逃。

一旦南逃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天子守国门的承诺变为一纸空谈;辽东几十年,无数男儿血染疆场,成为一场游戏。

更重要的是,千里勤王的吴三桂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。如果他像历史上那样投降建奴,历史的悲剧可能会重演。

届时崇祯不但对不起朱家先祖,对不起战死沙场的英灵,更对不起涂炭的生灵。

其次排除和谈。

有明一朝,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

他不能坏了底线。

最终答案:守。

历史上崇祯耗时十七年都无法拯救大明,一周时间他更做不了什么。

当下唯一能做的是守住北京。

只要李自成攻不进北京,大明的基本盘就还在,历史或许可以重新书写。

“陛下圣明,臣等谨遵圣旨!”李邦华带领三十多个官员下跪领旨。

支持李明睿的官员们见状,经过短暂的思考后,也纷纷跪地领旨。

皇帝把随太子出行的大臣名单交由李邦华拟定,说明什么?

说明李邦华已经在悄无声息间受到了重用。

想去应天避难,必须向李邦华站队。

眨眼间,朝堂半数官员跪地接旨。

魏藻德脸色凝重。

对他来说,上策是把皇帝皇子全都留下献给李自成。

只要逼迫崇祯下了退位诏书,就是天大的功劳,李自成也会给他升官加爵。

但若是让太子跑了崇祯留下死守北京,事情就复杂了。到时候不但没有功劳,反而会被特殊针对。

他早就听说,大顺对待没功劳的明朝官员非常残忍。

投名状没了,他心里没底。

政治游戏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,现在皇帝和大部分官员都同意太子南迁。

这件事已经无法逆转了。

只是他想不明白,换做平时崇祯肯定会犹豫不决,要么召内阁后殿商议,要么回宫后左思右想。

今个儿这是怎么了?竟然在朝堂上做了决定!

“陛下!”魏藻德试图唤醒曾经那个犹豫不决的崇祯。

“朕意已决!”崇祯一口回绝魏藻德,继续说道:“去往南京的官员务必认真辅佐太子,留在京师的全力协助朕,一起抗击流贼!”

“是!”四十多个官员同时回应。

“现在说第二件事。”崇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,“刚才朕让人算了算,京营守军的饷银,加上募兵的钱,有一百五十万两银子的缺口。”

“现国库空虚,无钱可用。都说明军不满饷,满饷不可敌,为了抗击流贼,众卿想想办法!只要凑得百万白银,就能守住京师!”

文武百官非常默契的同时低下头。

关于银子的话题从崇祯元年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七年,国库每年收的钱入不敷出,如果没有万历一朝攒的内帑钱,军饷早就不够了。

皇上让他们凑钱,怎么凑?去哪凑?

如果能凑到钱,大明朝也不至于被一伙流贼搅得天翻地覆。

见众人不说话,崇祯假笑道:“既然众卿没有办法,朕倒是有个主意!”

“请万岁明示!”内阁首辅虽然有些不情愿,但还是第一时间和皇帝打起了配合。

“捐钱!”

在场的文武官员继续沉默,老套路了,自崇祯十六年起捐了不知多少次。

“众卿有没有捐银子的?捐银者升官加爵!”崇祯表面上着急,内心是另一种想法:众卿,朕给你们机会了,你们把握不住可别怪朕!

李邦华第一个站了出来,他清楚,崇祯要动手了。

“臣李邦华,万历三十一年入仕为官,家里的一分一毫都来自朝廷,现朝廷有难,臣愿将家产悉数奉上,以助剿贼。”

“好!李邦华忠心可鉴,朕大大有赏!”崇祯拍案而起。


不消片刻,这道口谕便被传到所有人的耳朵里。

勋贵们顿时炸锅了!

“什么?四辆马车!人都坐不开,东西往哪儿放?”

“从通知南迁到现在只有半天时间,府里好多东西都没收拾。陛下说每户只能用四辆马车,这些东西怎么办?”

“不行,绝对不行!”

“我去找陛下理论!”

很快,一众勋贵来到崇祯面前讨要说法。

英国公张世泽站在最面前,其余人分列身后。

五位一等公,能向皇帝求情的只有这位英国公了。

魏国公徐文爵在金陵驻守,黔国公沐天波在云南驻守。定国公徐允祯有刺杀皇帝的嫌疑,去不了南京。成国公朱纯臣被下狱,也去不了南京。

不等他们说话,崇祯率先开口:“诸位,你们此行是逃命不是出游,带这么多家财上路不怕兵士们哗变抢钱吗?”

此言一出,所有人都沉默了。

崇祯说的不无道理,负责护送的是锦衣卫和东厂厂卫,这些人素来贪婪,谁敢保证他们中途不会哗变?

身怀巨贾本就是让人眼红,搞不好杀人夺财。

“再者,车队臃肿行进缓慢。现流贼已占据河间一带,他们只需派出一队轻骑星夜朝山东进发,若是被他们追上,汝等是何下场还用朕说吗?”崇祯表情严肃的说道。

“太子是大明的未来,朕不能让你们耽误太子行程。”

众人沉默。

嘉定伯周奎上前一步:“陛下,能否通融一下?”

崇祯盯着周奎,心中渐冷。

他的这位老岳父实在可恨,不但极度贪财,而且吝啬至极。

崇祯十六年冬,皇帝号召百官捐款帮助剿贼。既然捐钱就要找个榜样,于是崇祯让太监去找周奎借钱。

结果周奎贪财如命,宁死不捐。

周皇后见事情无法收场,于是将卖首饰的五千两银子交给周奎让他捐出去,以壮皇家脸面。

万万没想到,周奎竟然只捐了三千两。

里外里净赚两千两!

其他勋贵、大臣见状纷纷相仿,最后只募得十几万银子。

李自成进京后周奎被抓,先是杀了他的妻儿,随后又严刑拷打,最后交出了五十二万两白银,其他家产折银数十万,可见一斑!

崇祯在南迁的名单上看到这个名字时本想划掉,但转念一想此举正好引蛇出洞。

他藏银子的地方极其隐秘,一般人根本找不到。

不如趁南迁的机会一网打尽!

“超出数量者留在京师,与朕共御流贼!”崇祯再次声明观点。

勋贵们你看我,我看你,没了主意。

如果留下,一旦京师失守,他们这些勋贵无论投降与否,下场会非常惨。

不死也得扒一层皮。

想走,这些钱就得留下。

要钱还是要命?

周奎第一个说话:“陛下,老臣愿留在京师与陛下共抗流贼!”

崇祯微微一笑:“国丈真乃朝廷的中流砥柱,朕心甚慰。”

英国公张世泽拱手施礼道:“陛下,臣也愿留在京师。”

“好,甚好!”

有了他们两个带头,勋贵和大臣们纷纷表态。

有的宁愿留下家产也要走,有舍不得家产选择留下。

崇祯心中冷笑不止,这些人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留在京师就能保住家产吗?

答案是否定的!

崇祯站在高台之上,看着台下火光闪烁中黑压压的人群,他高声说道:“此行山高路远,诸位要竭尽全力保护太子安全。朕以天子之名向诸位承诺,到达南京后,所有人官升一级,赏三个月的俸银。”


铛铛铛!

王承恩敲响了景阳钟。

清脆震耳的钟声传出十余里,响彻全城。

皇城内的女人们听到钟声后,纷纷一惊。以为流贼将至,顿时满脸悲伤:“天杀的流贼啊!”

北京城的大街上,溜早的人像往常一样提笼架鸟。街边的早点摊上坐着三五人,钟声掠过,众人纷纷议论。

“万岁爷又敲钟了,是流贼要打进来了吗?”

“你说对了,流贼昨天攻破宣府,我估摸着不出十天就打到咱北京城喽。”

“京师守得住吗?”

“不知道,反正流贼只抢那些富户的钱,咱们穷老百姓哪有钱给他抢。再说了,能不能守住是万岁爷该操心的事,咱们还是管好自个儿吧。”

“天冷,回见。”

寒冷的城墙上,三大营的士兵和宦官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。

钟声响起时只有几个小头目朝皇城方向瞅了一眼,随后躲在城墙垛口后对着冻僵的手哈气。

兵器散落一地,怀里的窝头冻得邦邦硬,啃不动舍不得扔。缺饷少粮的他们别说馒头,就是取暖的炭火都买不起。

冷!

崇祯十七年的春天太冷了。

......

皇极殿内。

文武百官早已聚齐,崇祯深吸一口气,缓步走入。

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文武百官齐声叩首。

崇祯站在台阶上,扫视群臣。

六部尚书中一半坏种,侍郎里面坏种也不少。

扫视一圈后他的目光落到内阁首辅魏藻德身上。

这家伙要死了,看一眼少一眼。

“众卿平身!”

“谢万岁!”百官齐声再叩首。

魏藻德身穿大红朝服,头戴乌纱帽,目光扫视一圈后站出来后拱手说道:“万岁,据塘报,昨日流贼攻破宣府,直奔京师而来。”

明朝大臣的地位与满清相比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低下。

大臣们在皇帝眼里是人臣,不是奴才,没有动不动就下跪的规矩。

崇祯点头反问,“可有御敌之策?”

魏藻德脑子飞速运转,他没什么真本事,只是能说会道而已。见崇祯问他,直接说出提前准备好的答案:“京师军民团结一心,定能抵御流贼。”

浮语虚辞!说了等于没说。

崇祯继续追问:“如何团结军民?”

魏藻德拱手施礼:“当然是用重金!”

他的话刚说完,不止皇帝,就连他的下属吏部左侍郎沈维炳都有点瞧不起他。

朝廷要是有钱,也不至于让流贼从陕西一路打到宣府!

这不纯纯的放屁吗!

“众卿可有办法?”崇祯目光看向李邦华。

那封信必须由李邦华说出来,责任也由他承担。

君王在朝堂上不能提出观点,只能选择支持提出观点的人。也就是常说的只做选择题,不做填空题。

如果错了,可以甩锅到臣子身上,皇上是受到臣子蒙蔽。

自古君王不认错!

这便是帝王之术!

历史上的崇祯,对帝王术一窍不通!

其实也不能怪他,没人能想到皇位会落在他身上!

李邦华得到崇祯的信号后,抬头冷眼斜视着魏藻德,出列说道:“万岁,流贼来势凶猛,为保大明江山。不如让太子去往应天府,永王,定王,六宫内眷以及内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,其余人等与万岁固守京师,等待勤王之师。”

“众卿以为如何?”

崇祯心里虽然早已做好了决定,但是当着众臣的面,不能立刻同意,必须按流程让朝臣参与其中!

只有让这些士大夫参与过程,才能让他们有种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感觉。

这也是帝王术。

李邦华的话犹如一颗炸弹,将安静的皇极殿引爆。

“万岁不可!”左中允李明睿第一时间跪倒,“太子年少,尚不能监国,不如万岁亲行!”

李明睿负责记录太子起居,以他对朱慈烺的了解,此子尚不成气候。别说朱慈烺,就是朱由检本人去了也不一定斗得过南京六部官员。

“李明睿你好大的胆子!让万岁南迁是周平,宋高之陋计!你就不怕偏安一隅的局面再次出现吗?大明不是宋朝,不能把江山一分为二!万岁与我等固守京师才是万全之策!”李邦华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据理力争。

“万岁,当务之急是团结军民固守京师!流贼虽巨,但京师城坚炮厉,只要固守三五日,各地勤王之师到来后流贼自会退去。太子一旦南行,人心必乱,不利守城。此二人亡我大明之心昭然若揭,万岁应该治他们的罪。”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出班说道。

给事中虽然是七品小官,权利却非常大,可以监察六部,弹劾百官,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批复。

属于皇帝的近臣。

否则以他七品的官职,根本没资格上殿议事。

“臣附议!”吏部左侍郎沈维炳走了出来。

“臣也附议!”兵部尚书张缙彦站了出来。

兵部尚书站队表明态度后,朝堂上的争论立刻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。

崇祯数了数,朝堂官员分为三派。

在左都御史李邦华的带领下,近两成官员联名上奏希望皇帝守京师太子去应天府。万一北京守不住,大明朝还有半壁江山。

以李明睿为首的人认为太子年幼,去应天府担不起大事,不如皇帝本人亲行,放弃北京。

支持光时亨的人占了五成,在兵部尚书的鼓动下,他们都认为北京城守得住,皇上和太子都不能走,走了会造成心军心不稳,百姓慌乱,不利守城。

三种观点都有道理,三伙人在皇极殿内争论不休。

还有一些人不发表观点,可能是佛系,也可能在观察朝堂的局面,伺机而动。

起初众人商议的还是朝堂之事,不多时,就变成了人身攻击。

“万岁,李邦华在此关键时刻提出南迁,实乃妖言惑众,按律当斩!”光时亨说道。

“光时亨鼠目寸光,妄为天子朝臣,德不配位应砍了他的头。”李邦华反击。

“万岁,此时若是不走,等流贼围城想走也走成不成了!”李明睿再次劝道。

“肃静!”见众人吵得差不多了,崇祯让王承恩出声制止。

他看向内阁首辅魏藻德,问道:“内阁什么态度?”

魏藻德左右看了看,慢悠悠出班拱手说道:“内阁还未商议妥当!”

“呵,”崇祯冷笑,“你们几个立刻商议。”

历史上,魏藻德早就做好了叛变的准备。

他说:像我这样的有才能的人,李自成必然会奉我为座上宾,好吃好喝的伺候着!

所以,魏藻德并不想让崇祯得逞。

按照他的规划,崇祯和三位皇子都留在北京。如果守住了京师,这天大的功劳里有他一份;如果京师失守,崇祯和三位皇子便是他投降大顺的投名状。

同样也是一份天大的功劳!

在大明是朝臣,去大顺也是朝臣,没必要在意谁是皇帝!

魏藻德回头看向其他四人,低声询问意见。

内阁原本有七人,前首辅陈演,阁臣蒋德璟辞官。李建泰驰援山西在保定被流贼抓捕,现在内阁算上魏藻德只有四人。

其他三位内阁成员分别是方岳贡,范景文和邱瑜。

这些人中范景文是内阁次辅,任工部尚书,职位和权利都比其他两人高。

方岳贡和邱瑜知道谁都惹不起,同时说道:“我等皆听首辅次辅之言。”

范景文见状,朗声说道:“臣以为李御史之计可行,我大明军队现在缺饷少粮,此去南京路途遥远,若在途中因为饷银一事发生哗变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魏藻德微微摇头,“范大人此言差矣!京师守军本就不多,太子南迁需分出千余人护送,届时守城将难上加难。”

“太子年幼,独自去应天府后一旦遭遇朝臣,宦官或者后宫干政,将给大明带来无妄之灾。”

“京师乃大明根本,若万岁弃之而去,等于将半壁江山拱手让与流贼,乃陋计也。”

“现在应当固守京师,等待勤王大军。流贼虽巨,却都是些乌合之众,待吴三桂关宁军一到,定会四散而逃。”内阁首辅魏藻德一字一句的说道。

三句话,第一句反对了李邦华的观点,第二句反对了李明睿的观点,第三句话表明他支持光时亨。

有理有据,无法质疑。


崇祯在心里算了算。

三大营,五城兵马司,禁军,锦衣卫,东厂和唐通的欠饷,总共有九十多万银子的缺口。

不考虑吴三桂的话,他至少要准备一百五十万两银子。一部分作为赏银,一部分作为粮饷,剩下的募兵。

“王承恩,把户部和内帑的账册拿来!”崇祯吩咐道。

王承恩不敢怠慢,亲自把账本递到崇祯手中。

打开略显老旧的账册,崇祯一页一页的翻。越往后翻,速度越快,翻到最后一页时,崇祯突然生出一股邪火。

他啪的一声将账册扔到地上,坐在龙椅上咬牙切齿。

堂堂大明朝,国库存银竟然只有黄金三千两,白银一万两。

换算成银子加起来也就四万两!

四万!!!

在北京城随便找一个三品以上的官员抄家,抄出来的财产都不止四万。

他知道,自天启朝以来,国库一直亏空。

朝廷没钱,国家就会停摆。天启皇帝没办法,只能内帑的钱拿出来用。

好在天启皇帝有魏忠贤,他有办法搞钱。

结果呢?

崇祯上台后把魏忠贤砍了!

他糊涂啊!

魏忠贤也好,东林党也罢,无论谁当权都会贪污。

魏忠贤贪污的银子早晚是皇帝的,而那些东林党贪污的银子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。

崇祯拿起内帑账册翻看。

国库存银四万两,内帑十六万两。

加起来二十万两银子。

怪不得历史上崇祯不敢南迁,他怕南迁的路上士兵们因为缺饷哗变!

看着冰冷的数字,崇祯的心也慢慢变冷。

他胸中的怒火慢慢凝聚,变成一把砍人的刀。

他握着刀柄,怒道:“平日里贪钱也就罢了,现在国库空虚,朝廷危在旦夕,他们竟然还敢贪!找死!”

旁边的吴梦明和王之心同时低下头,心里发虚。他们心里清楚,崇祯表面上是对着账册发火,实际是在警告他们。

崇祯看着他们二人的表现,内心稍感安慰,锦衣卫和东厂是他的刀,用刀前敲打一番,才能让刀更加锋利。

他话锋一转,说道:“朕记得,吴指挥使的儿子后天大婚,王承恩替朕准备一份贺礼。”

吴梦明顿时一愣,大明朝国事繁忙,流贼将至,日理万机的皇上竟然还惦记着他儿子的婚事。

“陛下,臣承受不起!”

“你是朕的左膀右臂,勿再推脱。”

“臣...谢万岁隆恩!”杀人不眨眼的吴梦明跪在地上,红了眼眶。

崇祯转头看向王之心:“王之心,你总领东厂,手下的太监们该管管了。”

王之心一脸茫然,他先是磕了一个头,随后谨慎的问道:“陛下,臣惶恐。”

“惶恐?只是惶恐吗?杜勋出自你的门下,塘报说他尽节了,可是据朕所知,他和王承胤投敌了!”

投敌?

王之心听罢脸色巨变,皇帝的话透露了两个消息。

一,杜勋投敌了。

二,陛下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消息。

昨日宣府告破后,锦衣卫和东厂分别从自己的渠道得知,前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尽节自杀。

他们都没查清消息竟然被皇帝查明了,这是一件让人听起来很恐怖的事。

难道皇帝还有其他情报组织?

王之心浑身一抖,伏在地上说道:“是臣管教失当,求陛下恕罪。”

崇祯狠狠盯着王之心,不说话。

王之心贪财,家产虽然比不上勋贵,相比其他人来说也是一笔巨款。

崇祯不说话。

他在思考要不要换掉王之心和吴梦明。

东厂和锦衣卫是两把刀,杀人前需要打磨好。

但是...

一旦换人,东厂和锦衣卫内部将会乱一段时间。

换做平时没问题。

现在时间紧迫,无论大明还是他,都无法接受混乱带来的后果。

见崇祯不说话,王之心慌了:“臣失职,求万岁爷饶命。”

崇祯微微点头:“既然知罪,一会早朝的时候朕会给你将功赎过的机会。”

“谢万岁!”

“你们都是朕的臣子,有错改之,无则加冕。流贼将至,汝等应齐心协力帮朕御敌。”

“臣等遵命!”吴梦明和王之心同时叩首,唯独李若琏磕头时有些失落。

崇祯将他们的三人的表现看在眼里,心中的计划逐渐成型。

吴孟明为人还算公正,但平日里做事不拿主意,看着东厂的菜碟下菜,东厂怎么干他就怎么干。

王之心能干事也敢干事,软肋也很明显:爱财如命。

李若琏为人忠诚,不贪财,是个可以信任的人。

既然这样,吴梦明继续和王之心搭配,他们是皇帝的刀,是皇帝的枪。

李若琏藏在暗处,干脏活累活。

“吴梦明,一会朝会时,朕和百官的话你要一字不漏的记下来。如有错漏,治你的罪!”

“臣遵旨!”

吴梦明掏出纸笔,默默退到一旁。

不多时,王承恩走进偏殿,恭敬的说道:“皇爷,已将两万两银子交于定西伯唐通。”

“朕知道了。”

“左都御史李邦华在门外侯旨!”

“让他进来。”

“是。”

太监传完话,满头白发的左都御史李邦华迈步走进大殿。

脸颊干瘦,后背微驼,在老旧朝服的映衬下,给人一种随时都要嗝屁的感觉。

行叩拜之礼的同时,李邦华低着头两只眼睛在大殿内一番搜索。

当他看到吴梦明和王之心的时候,心里咯噔一下:坏了。

锦衣卫头子和东厂头子同时出现,准没好事。

李邦华咽了口唾沫,小心翼翼的说道:“臣李邦华奉旨面君。”

崇祯冷冷一笑:“李邦华,有人告发你结党营私,贪赃枉法,欺君罔上,你可知罪?”

李邦华抱拳拱手:“陛下,可有证据?”

“证据?你二十九岁入仕,现任左都御史一职,年俸禄不过百余两。你来告诉朕,万两家产从何而来?”

“既然证据确凿,就请陛下治罪!”李邦华毫不畏惧的说道。

他不否认贪污,但贪污一事不能怪他。

大明官员俸禄低,那点俸禄本就捉襟见肘。再加上崇祯登基以来国库空虚,朝廷时不时的缺饷缺俸禄,为了一家老小,就算清官也得靠贪污活下去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欲z望慢慢增长。

久而久之,大明官场贪腐之风盛行。

“治罪?呵呵!”崇祯冷笑一声,“你是左都御史,按照大明律,该当何罪?”

大明律...

提起这三个字,李邦华浑身一颤。

若是按照大明律,贪污六十两以上者扒掉人皮,在里面填满稻草,悬竿示众。

“臣...死罪!”李邦华心灰意冷,做好了赴死的准备。

他只希望吴梦明和王之心动手的时候轻一点,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。

“哎!”崇祯长叹一声,“你没罪!”

没罪?李邦华有点懵。

“朕知道,若是不贪,你们一家老小都得饿死。归根结底是朕的错,让大明的朝臣吃不饱穿不暖。”

“万岁,臣惶恐,臣认罪,是臣的错,与万岁无关。”李邦华颤颤巍巍的说道。

他搞不懂崇祯要干什么,前一刻说他死罪,后一刻又说他没罪。

如此反复无常,肯定有什么阴谋。

“哎,过去的事既往不咎,希望你以后律己律人,为大明尽心尽力。”

李邦华咽了口唾沫,回过神后急忙磕头道谢:“谢万岁不杀之恩,臣愿效犬马之劳。”

崇祯想重用李邦华。

重用前须敲打一番,让他不要太过得意。

不过也仅仅是敲打。

李邦华不怕死,历史上他得知崇祯死后,留下“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,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,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”三句话。

随后自杀殉国。

“王承恩,把冯元飏的信给李御史瞧一瞧。”

王承恩急忙密信递到李邦华手中。

李邦华看完后皱着眉,沉思不语。

“李御史,你怎么看?”崇祯问。

“臣以为,此乃中策。”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